太極門冤案行政機關可以撤銷處分卻不撤銷 實在匪夷所思
【記者莊雅文 台北報導】
![]() |
|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兼任助理教授蔡孟彥表示,如果國家課稅不依法,憑什麼跟人民拿錢?憑什麼處罰人民? | |
![]() |
|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稅系兼任副教授王明懿呼籲以太極門事件體檢現行稅務制度之缺失,期盼法稅真改革。 |
今(2017)年1月16日國際人權專家再度來台審查我國落實人權兩公約之情形,法稅改革聯盟繼2016年12月18、19日,共15個單位共同於凱道舉辦「法稅真改革‧良心救台灣」活動,更於今年1月11日司法節,於國父紀念館舉辦論壇針對太極門案例體檢司法及稅務制度,共同對我國法律制度及稅務制度的缺漏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言,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兼任助理教授蔡孟彥表示,太極門案例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可以撤銷卻不撤銷,實在匪夷所思!
蔡孟彥表示,稅法是行使高度公權力,最需要行使法治國原則,但為何沒有?近來考選部提出「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規則第四條附表修正草案」,其中稅務員考試擬廢除民法或稅務法規等專業法律科目,原因是「法律科目對職務核心職能之精進具重要意義,於在職訓練持續進修養成將更具效益,爰予刪除。」蔡孟彥直呼:「真是莫名其妙!」
蔡孟彥教稅務法規課程時,因為憂心稅對同學只是會計數字,所以讓學生研究判決書。他問學生稅務上的標準扣除額,學生會說那是稅務優惠,卻不懂父母親要養小孩是必須要的花費,也就是說學生不明白:「稅法後面的價值觀是什麼?」因此,蔡孟彥提出沉痛呼籲,高度公權力行政的事務,必須要有一定的法律背景。沒有法律觀念,我們國家談稅,像在拍賣場上討價還價,這樣國家就變成黑道;如果國家課稅不依法,憑什麼跟人民拿錢?憑什麼處罰人民?
蔡孟彥認為,讓即將進入稅務實務第一線工作的學生有基本法治概念,他們才有辦法去辨識今天要討論的太極門案例,涉及司法及稅務之主要爭點是什麼? 最後調查證據顯示,是敬師禮或是學費,在稅法上有了定性(性質),才能進一步去計算稅額,免於侵犯人權,太極門案例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行政程序法第117條或第128條立法本意就是讓行政機關可以自我反省,撤銷或變更自己違法的處分,既然這些規範都有,為何至今沒有人自行撤銷?實在匪夷所思!
掌握國家公權力的行政人員,由於法律認識、訓練不足,所以不敢根據法律做正確的判斷,太極門案例不應該拖這麼久的案子,拖這麼久。建議考試院要重新思考讓稅務員在考試過程中就能了解稅法基本精神,否則電腦都可以取代這些人力,如果稅務員了解稅法背後的精神,執行上爭議案件會比較少。行政機關可以讓爭議變少,後端的法院也有比較多時間審理案件,減少錯誤判決。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稅系兼任副教授王明懿與會表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現狀背後的元凶之一,就是稅務行政體系的偏執與官僚。財政的手段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從川普的稅改政策牽動世界大廠的國際佈局,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有助於提升美國的就業率,這已從華爾街股市得到了呼應。反觀台灣的稅改空有口號而無實踐,尤其在法稅與人權的遵循上更是嚴重落後先進國家。據行政執行署統計2015年有653萬件欠稅欠費待強制執行案件,以當年家戶總數約847萬戶計算,平均每四戶就有三戶有欠稅欠費待強制執行的問題,凸顯稅制出現的不公與行政偏執,纏訟20年的太極門稅務冤案並非個案,是台灣稅制問題的總成及眾多冤錯假案的縮影。
王明懿從事會計師業務20餘年,她表示會計師也是現行稅制的受害者,低頭不代表默許,低頭是礙於現實生活環境下所不得不的行徑,但是若不勇於發聲,我們將會沉淪,於是她主動參與「法稅真改革 良心救台灣」的運動,喚起全民覺醒,一起為自己為大家盡一分心力,推動稅制改革,以促進台灣經濟發展。
王明懿非常認同蔡孟彥老師提出行政機關沒有基本法治知識,故不敢逕自依法撤銷太極門稅案,因為太極門稅務案件是從刑案衍生而來,而刑案在2007年7月13日三審判決無罪無稅確定,無詐欺、無漏稅、無違反稅捐稽徵法,並認定「弟子贈與掌門人之敬師禮,既屬贈與性質,依所得稅法第4條第17款屬免稅所得」,「弟子間統一購買練功服等代辦品,由師兄姊代辦,並非營利販售。」與掌門人夫婦無關。更創下台灣矚目性案件無更審紀錄的首例。
國稅局從一開始依據檢察官的起訴書,未依職權逐筆調查,弄錯對象錯開稅單,就已經違反了行政程序法第36條,而且這部份的證據又是經過法院裁判為不實、不可以採的證據,國稅局把它拿來當作證據,違反稅捐稽徵法更是對人權的侵奪。
王明懿分析太極門稅務冤案是自始不應存在的課稅處分,違反正當法律程序如下:
一、未待刑案判決確定且未盡職責調查,就開單課稅,違反租稅法定主義。
二、未善盡職權調查程序,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三、未報經財政部核准濫用所得稅法第83條之1,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四、突襲式電訪,企圖製造不利當事人之事證,違反稅捐正當程序。
王明懿呼籲,違反正當法律程序與證據法則的課稅處分,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11條的規定,是一個自始無效的行政處分。太極門稅務冤案無罪無稅,一路堅持走來,為了捍衛賦稅人權,揭發台灣稅務行政的沉痾與惡習,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太極門稅務案件不是單一個案,以太極門事件體檢現行稅務制度之缺失,期盼喚醒政府及稅務行政人員勇於法稅真改革。
新聞報導

中山區埤頭里持續推動國際良心日宣言連署
國際紛爭戰亂不斷,人民深切渴望和平,臺北市中山區埤頭里在今(114)年2月12日「幸福埤頭,歡喜元宵」的元宵節活動以及5月4日「幸福埤頭、歡慶母親節贈禮活動」 中,皆邀請國際良心日志工一起來共同推動良心宣言連署,里民與民意代表們也紛紛響應,希望傳遞正向能量,創造祥和社會與世界和平。

響應聯合國世界環境日 部落傳承及老街溪河川教育為地球帶來良善力量
為響應2025年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太極門文教基金會、良心時代運動網站(ANEOC)、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共同舉辦「良心覺醒、願力善行、永續地球」2025世界環境日線上分享會,邀請各界以良心與善行促進地球永續。其中,以拍攝「竹葉之青」獲2022-2023桃園城市紀錄片進階組第二名的陳駿騰,記錄了部落青年在傳承與創新的艱苦路上不斷前行的故事,以及桃園市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的生態復甦行動,成為台灣落實環境教育與在地守護的典範。

環境科學從小扎根 創新突破永續地球
為響應聯合國世界環境日,6月5日(四)當天由太極門文教基金會、良心時代運動網站(ANEOC)主辦,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合辦的「良心覺醒 願力善行 永續地球」線上分享會中,外商公司的企業總監鄭允豪以「環境科學—改變的力量」為題,分享他在公司三十年來致力推動安全、衛生、環保和永續發展等工作。透過創新、保護及賦能等三大面向,結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願力善行愛護地球。

2025世界環境日 良心覺醒 願力善行 永續地球
聯合國訂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2025年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世界環境日將聚焦五大行動:拒用、減量、重複使用、回收,以及重新思考我們對塑膠的依賴。

種下一塊良心田 蔡女士一家三代以友善耕作重塑土地與人的關係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全球有超過150個國家,在這天響應「世界環境日」的活動,呼籲全人類要一起保護、修復我們的地球。2025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塑戰速決,透過5大行動:拒用、減量、重複使用、回收,以及重新思考人類對塑膠的依賴。

響應世界文化多樣性日 用理解與欣賞推動社會團結
為響應「聯合國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由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世界之愛和平總會等民間團體聯合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的分享會,於2025年5月21日線上直播。此次以《文化傳愛 和平永續》為主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志工或工作者,透過交流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欣賞,推動社會團結互助,讓世界更加美好。

用良心喚醒地球力 2025世界地球日線上論壇共譜愛與行動
2025年4月22日為第55屆世界地球日,太極門文教基金會、和美基金會、良心時代運動(ANEOC) 、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與世界之愛和平總會等主辦「用良心永續發展護衛地球」線上論壇,響應今年主題「地球力」,希望串聯你我心中的愛與良心,用實際的行動護衛地球。

世界地球日呼籲以「良心」啟動「地球力」
2025年4月22日迎來第55個世界地球日,全球193國、超過10億人共同響應。今年主題「地球力(Our Power, Our Planet)」強調凝聚公眾力量。太極門文教基金會、和美基金會及良心時代運動(ANEOC)網站攜手主辦「用良心永續發展護衛地球」線上分享會(https://youtu.be/35ASpEy2Yfk?t=5185),邀請電商業界Ann、健身與永續生活品牌教練典典與湘湘分享實踐經驗,強調良心是永續的核心力量。

教宗方濟各辭世 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緬懷會晤情誼
梵蒂岡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2025年4月21日安詳辭世,享壽88歲,各國領導人與各界紛紛哀悼。方濟各的靈柩於23日移至「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開放三天供民眾瞻仰教宗儀容。全球各地舉辦教宗方濟各追思彌撒,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在台北總主教公署舉辦彌撒及追思禮儀,4月24日太極門弟子代表一行九人前往悼念,並參加後續的追思彌撒,尤其代表洪道子博士致意,表達共同促進世界和平,實踐教宗方濟各遺願。

人民的教宗方濟各 跨越宗教和平共存
2025年4月21日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榮歸主懷,享壽88歲。梵蒂岡發表聲明,感念教宗一生對上主與教會的奉獻,是忠實勇敢的福音實踐者。全球各國元首及各界領袖紛紛表達追思。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讚揚方濟各教宗:「作為一位卓越的精神領袖,聖座以其堅定不移的慈悲、謙遜和奉獻精神,深刻影響了無數人的生命。